欢迎进入中国-二工防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快捷导航
联系方式
公司新闻

安装防爆光栅和防爆对射后如何进行日常维护?

发布:2025-09-29 09:54:11  阅读:(13)


防爆光栅和防爆对射的日常维护是保障其在易燃易爆环境中持续稳定运行、避免漏报/误报及安全隐患的关键,需严格遵循防爆安全规范(如GB3836系列)和设备说明书,核心围绕“防爆性能不破坏、探测功能不失效"展开。以下是具体维护方法,包含通用要求与两者差异点:

一、日常维护核心原则(防爆环境必遵守)

  1. 安全优先:维护前必须切断设备电源,在危险区域(如1区、21区)操作需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或《设备检修许可证》,严禁带电拆卸、带电清洁。

  2. 工具合规:仅使用防爆工具(如铜制扳手、绝缘螺丝刀),避免金属碰撞产生火花;操作人员需穿防静电服、戴防静电手套,防止静电积累。

  3. 不破坏防爆结构:严禁私自拆卸设备外壳、更换非原厂配件(如用普通螺丝替代防爆螺丝),否则会直接破坏防爆性能,引发安全事故。

  4. 记录追溯:建立《设备维护台账》,记录每次维护时间、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处理结果,便于长期跟踪设备状态。

二、通用日常维护(每日/每周,两者均需执行)

1. 外观与环境检查(每日1次,目视即可)

  • 设备外壳:检查防爆壳体是否完好,无碰撞变形、裂痕,防爆面(隔爆接合面)无锈蚀、划痕(若有轻微划痕,需用专用细砂纸打磨并涂抹防爆润滑脂,严重时需更换设备)。

  • 密封部件:检查接线腔盖板密封胶圈、防爆格兰头是否老化、脱落,确保无松动(若胶圈老化,需及时更换原厂防爆胶圈,禁止用普通胶圈替代)。

  • 安装环境:清理设备周围的易燃易爆杂物(如油污、粉尘、易燃液体残留),避免遮挡发射/接收窗口;检查安装支架是否牢固,无晃动、倾斜(防止光束偏移)。

  • 指示灯状态:通电后观察设备指示灯(发射端、接收端)是否正常:

    • 正常状态:发射端“电源灯"常亮,接收端“信号灯"常亮(无遮挡时);

    • 异常状态:指示灯闪烁、熄灭,需立即停机检查(可能是光束偏移、接线松动或设备故障)。

2. 清洁维护(每周1次,根据环境粉尘/湿度调整频率)

  • 窗口清洁:用干燥、柔软的无尘布(或蘸少量酒精的棉布)擦拭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光学窗口,去除粉尘、油污(窗口污染会导致光束衰减,引发误报/漏报),严禁用硬纸、钢丝球擦拭(避免划伤窗口)。

  • 外壳清洁:用湿布擦拭设备外壳,去除表面灰尘、腐蚀性物质(如化工车间的酸碱残留)尤其注意防爆面的清洁(防止锈蚀影响密封性)。

  • 接地检查:用万用表测量设备接地电阻,确保≤4Ω(接地不良会导致静电积累,同时影响抗电磁干扰能力),若接地电阻超标,需检查接地线是否松动、接地极是否锈蚀,及时整改。

三、针对性维护(防爆光栅vs防爆对射,差异点)

两者核心差异在于光束数量与探测精度,维护需针对性关注“多光束校准"(光栅)和“远距离稳定性"(对射)。

1. 防爆光栅(多光束,重点防“单束光失效")

  • 单束光功能验证(每周1次):

    1. 切断设备电源,标记每束光对应的发射/接收指示灯位置;

    2. 通电后,用不透明薄片(如卡片)逐一遮挡每束光,观察对应接收端指示灯是否熄灭、后端报警是否触发(若某束光遮挡后无反应,说明该光束失效,需检查:①发射端该光束模块是否损坏;②接收端对应窗口是否污染;③光束是否偏移)。

  • 全光束对准复查(每月1次):

    若发现多束光同时异常,需重新校准光栅:轻微调整发射端/接收端支架角度,或用设备自带的“单束光校准旋钮"微调,直到所有接收端指示灯均常亮(无闪烁、熄灭),再重复遮挡测试,确保无漏报。

2. 防爆对射(单/双光束,重点防“光束偏移"“灵敏度衰减")

  • 光束对准检查(每周1次):

    1. 观察接收端“信号强度指示灯"(部分产品有,如3-5级显示),若信号强度低于2级,说明光束偏移或衰减

    2. 站在接收端一侧,用肉眼或瞄准器观察发射端光束是否正对接收窗口,若偏移,微调接收端支架角度,直到信号强度恢复至 3 级以上;

    3. 若调整后信号仍弱,检查发射端光源是否老化(如红外管亮度下降),或更换更高功率的发射模块(需与设备型号匹配)。

  • 灵敏度与距离调试复查(每月1次):

    模拟现场最远探测距离,用标准遮挡物(如10cm×10cm纸板)遮挡光束,确认报警正常;若远距离时不报警,顺时针调大接收端 “灵敏度旋钮"(避免调至最大,防止误报),直到触发报警稳定。

四、定期深度维护(每3-6个月1次,视环境恶劣程度调整)

1. 防爆部件专项检查

  • 接线腔与格兰头:用防爆工具打开接线腔盖板,检查接线端子是否松动、氧化(若氧化,用细砂纸打磨后重新紧固),线缆绝缘层是否破损(防止短路);检查格兰头密封是否紧实(用手拧动无松动),若密封不良,更换格兰头或增加密封胶垫。

  • 设备内部检查:仅限非危险区域(或设备移至安全区后),打开设备外壳(需厂家授权),检查内部电路板是否受潮、积尘(用压缩空气吹净灰尘,禁止用水洗),元器件(如电容、电阻)是否鼓包、漏液,及时更换损